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丛林上空的较量--越南战争中的空中作战


  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先后投入了260万人的兵力,消耗弹药1144万吨,共伤亡349559人,耗资达1500亿美元。在这场战争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发生在东南亚茂密丛林上空的那惊心动魄的空中作战:米格机与"鬼怪"式的殊死搏斗;无坚不摧的激光制导炸弹;神秘的电子战;"B-52"地毯式轰炸的火海;征服丛林的直升机"蛙跳"作战......这一切向世人展示了喷气机时代那一幕幕异彩纷呈的空战场面,至今仍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回味......

  战云密布北部湾

  1964年8月2日,越南沿海的北部湾地区风平浪静,亚热带和煦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北部湾沉浸在一派安静祥和的气氛中。但是,海岸边绿树丛中不停旋转的北越海军监视雷达和荷枪实弹的哨兵却告诉人们,宁静的北部湾并不太平。这几天,北部湾地区的气氛骤然紧张,美国攻击型航空母舰"提康德罗加"号多次搭载着挂满炸弹的攻击机在北纬17°线以东海域炫耀武力,一些美国驱逐舰也在附近海域游弋,北越海军已进入战备状态。
  下午,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果然大摇大摆地闯入了清化以东的北越领海,军舰上黑洞洞的炮口直指北越海岸。北越海军发出警告后,这艘军舰非但不听,而且旁若无人地在北越领海内作起了"Z"字形航行, 舰上的美国水兵对着北越海岸大呼小叫。面对在自己家门口如此放肆的美国军舰,北越海军忍无可忍。一声令下,早已等待多时的4艘鱼雷快艇像离弦之箭一样朝美国军舰冲去。 “马多克斯"号见来者不善,赶忙掉头逃往公海。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所谓"北部湾事件"。
  美国人这种赤裸裸的挑衅的目的是为其扩大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寻找借口。
  "北部湾事件"发生后,美国人在全世界大造舆论,声称美舰遭到了北越海军攻击,美国必须报复。1964年恰逢美国的大选之年,约翰逊总统为迎合国内的强硬派, 命令驻南越美空军对北越进行"报复性"空袭。8月3日深夜,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和"特纳·乔埃"号再次闯入北越领海进行挑衅活动, 北越鱼雷艇隐蔽出航向美舰发出了警告。美国海军又一次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一时间北部湾地区战云密布。
  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向来是美国在海外进行军事行动的急先锋,这次也不例外。8月5日上午,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星座"号到达岘港附近海域,与"提康德罗加"号会合。 在第7舰队第77特混舰队司令汤姆逊的指挥下,2艘航空母舰与数艘驱逐舰一片威风凛凛地驶往预定攻击阵位。同时,美国太平洋海军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发出命令,所属部队进入三级戒备状态,准备应付突发事件。
  在航空母舰上,一架架攻击机已从机库中提上甲板,地勤人员异常忙碌地给每架飞机加油挂弹,哨子声此起彼伏。参加这次空袭行动的共有64架飞机,包括A-3、A-4、A-6型攻击机,它们都是二战后美国研制的喷气式攻击机,载弹量大,武器性能先进,其中A-6"入侵者"式重型攻击机是美国海军最新型的舰载机,最大载弹量为6804公斤。即将出发的美军飞行员们聚在一起轻松地谈笑着,他们根本不把弱小的北越空军放在眼里。
  下午13时15分,2艘航空母舰上同时响起了喷气式发动机特有的巨大轰鸣声,在"起飞"命令下达的同时,第1架A-3型攻击机在蒸气弹射器的强大助推下风驰电掣般地弹出了甲板,机头一昂,驶入了空中。紧接着,64架攻击机依次起飞,很快便消失在远方天际。
  这次攻击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北越海军的巡逻艇基地。机群升空后,按计划在空中编成5个攻击群,分别扑向北越的鸿基、清化、宜安、荣市、广溪。当时北越的防空力量非常薄弱,空军的作战飞机也很少,所以当美军飞机超低空突然出现在目标上空时,北越防空部队毫无准备,只有地面上为数不多的小口径高射炮向空中零乱地开火,稀稀拉拉的炮弹对美机根本构不成威胁。这些美军攻击机不慌不忙地投光了炸弹,又用20毫米机炮疯狂地向地面目标扫射,北越军港内不时传来爆炸声,一座油库被击中,烈焰裹着浓烟腾空而起。14时45分,攻击结束,64架美军飞机全部安全返回了母舰。
  但是,这次空袭过后,越南的军事形势依然对美国人越来越不利。越南南方战火不断,民族解放阵线四处出击,令美国人十分恼火。他们认为,越南南方战火不熄的原因主要在于越南北方的渗透和支援,所以,美国人下决心要对北越“一报还一报"。 1965年2月12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一项对北越实施战略空袭的作战计划,并通过国防部长把这个计划交给了总统。次日,约翰逊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批准了这个代号为"滚雷"的轰炸计划。于是,一场历时3年之久的马拉松式空袭在丛林上空悄然拉开了帷幕。

  炸不垮的大桥

  1965年3月2日, 美国空军出动F-105、RF-101、F-100等型号飞机共112架, 首次突击了越南邦村弹药库。F-105"雷公"式超音速战斗轰炸机是美国共和公司为美国空军设计和制造的一种能够投掷核弹和普通炸弹的对地攻击机。它能够携带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火箭弹和各种炸弹,总载弹量达6吨多。它还装有一种每分钟可发射6000发炮弹的"火神"式20毫米6管机炮。F-105在"滚雷"战役期间担负了75%以上的对地攻击任务。
  这天清晨, 太阳刚刚升起,7架RF-101型超音速战术侦察机就呼啸着从邦村上空掠过,它们装有高速航空摄影机,在短短的十几秒内已将目标及其附近的高炮阵地拍了下来。 航空照片很快送到F-105轰炸机飞行员手中。在制定此次突击计划之前,美国人就已得知:北越在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下,防空体系已大大改善了,预警雷达、高炮火控雷达的数量明显增多,所以,"滚雷"战役的第1仗必须要格外小心。
  不久, 44架F-105轰炸机编成11个小队,在40架-F100"超级佩刀"战斗机的掩护下向邦村飞来。临近目标上空时,飞在最前面的2个F-105小队散开成双机跟进队形,从高空俯冲下来,向已发现的北越高射炮阵地投下一枚枚炸弹,火箭弹也拖着长长的尾烟射向北越阵地,地面几处高射炮阵地很快被硝烟吞没。 北越防空部队也毫不示弱,一阵猛烈的集火射击使3架F-105轰炸机拖着浓烟坠毁在稻田里。 其余的F-105从南向北,分散成双机鱼贯而入,向邦村弹药库俯冲,炸弹、火箭弹的爆炸声夹杂着弹药库的自燃和自爆的响声传到了几公里以外。邦村被浓烟和烈火所笼罩。
  "滚雷"战役重点突击的目标是轰炸交通运输系统,而杜梅和清化的2座铁路大桥则成了美军攻击的重点中的重点。杜梅桥位于河内市郊,是连接5条铁路的19孔钢架桥,建在红河低洼淤积的平原上。桥长1677米,宽11.6米,加上引桥总长2582米,是越南北方最长的大桥。
  清化桥坐落在清化市以北不到3公里处的马江上。该桥最早由入侵越南的法国人建造,后来遭到破坏。1957年,在中国技术人员的援助下,北越开始重建清化桥。经过7年努力,该桥于1964年竣工,胡志明主席亲自主持了大桥的落成仪式。新建成的清化桥,长500米,宽11米,桥身距江面25米,轨距为1米的单轨铁道铺在桥面中间,两侧各为水泥桥面的左右行车道。美军认为,炸毁这座桥就可以瘫痪河内至越南南方的铁路交通,使北方支援南方成为泡影。为此,美军不惜代价,首先开始了对清化桥的大规模突击。
  1965年4月3日中午时分,执行"滚雷"战役9-A计划的飞机升上了东南亚空气潮湿的天空,向清化桥飞去。这支由79架飞机组成的突击部队采用多机种混合编队, 其中包括46架F-105、21架F-100、2架RF-101以及10架KC-135加油机。它们携带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担负攻击任务的46架F-105中有16架各携载2枚"小斗犬"式空对地导弹, 15架各带8枚普通炸弹负责突击清化桥, 其余的15架也携带着普通炸弹负责压制高射炮火。F-100中有7架用来压制高射炮火,每架携挂2个19管火箭发射器,2架用来侦察天气, 16架担负空中巡逻,阻击米格飞机,其中4架携挂着“响尾蛇"空对空导弹。RF-101则担负突击效果的航空照相检查。
  经过空中加油,所有参战飞机都在下午2时准时到达了目标上空。地面上北越的高射炮开火了,天空中绽开了无数深褐色烟团,担负掩护任务的机群迅速散开,向高炮阵地射出了密集的火箭弹。 第1个携带"小斗犬"导弹的F-105小队在里斯奈尔中校率领下趁此机会从南面扑向清化桥。正午的阳光照在河面上,清化桥周围好似蒙上了一层雾气,但里斯奈尔还是准确地瞄准了大桥中部,发射了第1枚250磅级“小斗犬"导弹, 当里斯奈尔完成攻击重新拉平时,他看见桥身中部闪出一团火光,导弹击中目标。由于发射该型导弹,1次只能制导1枚,所以中校只得退出目标区,准备再次进入攻击。
  继中校之后,携带导弹的飞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大桥发射了导弹,当第3小队比利·迈耶霍尔特上尉驾驶3号机发射的导弹拖着桔黄色的火焰命中大桥上部结构时,他满意地退出了攻击。但是,当他再次进入目标时,惊奇地发现大桥并没有遭到任何明显的破坏。像先前的一些导弹一样,他发射的这枚导弹只是把巨大的钢骨水泥大桥稍微碰了一下。 迈耶霍尔特上尉连连呼叫:"'小斗犬'导弹不行,这如同猎枪打坦克!"
  32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 但清化桥在硝烟中屹立不动。携带炸弹的F-105飞机又纷纷俯冲下来,有些飞行员甚至在1000米的高度上才把8枚炸弹连续投下,但因地面风大,大部分炸弹偏离目标,将河堤炸得坑坑洼洼。
  哈里斯上尉率领的小队调整了瞄准点,有几枚炸弹直接命中桥上的公路和上层结构。浓烟从大桥上升起,脱离目标的机群以为大功告成,掉头飞向东京湾。事实上,清化桥依然安然无恙。
  第二天下午,里斯奈尔中校再次率突击机群来到清化桥上空。这次担任攻击的48架F-105全部挂装8枚750磅级普通炸弹。 在目标上空,美机遭到越军的猛烈反击,雷达控制的57毫米高射炮投入了战斗。在密集的高射炮火中,北越空军的一个米格-17歼击机飞行小队悄然避开了在空中进行战斗巡逻的F-100战斗机, 向正在目标空盘旋、准备待机突击的F-105飞机猛冲过来,不待美机有所动作, 米格-17的航炮便击落了2架F-105飞机,接着米格飞机高速脱离。
  里斯奈尔中校气急败坏,他命令机群不顾一切地抵近投弹。结果,有300余枚炸弹命中目标,大桥布满弹痕,烟薰火燎,东面一节桥身已向下弯曲。然而,大桥仍然挺立在马江之上。
  到1965年5月中旬,美国空军一共炸毁了越南北方的26座桥梁,但是唯独这座清化桥仍然屹立在那里,美机携带的"小斗犬"导弹和750磅级炸弹完全可以摧毁法国人设计的一些桥梁,但是,它们对于这座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帮助重建的大桥却无能为力。美军飞机的每次突击虽然都使这座桥梁暂时不能通车,但是经过越南人夜以继日的抢修,又能再次使用。从1965年5月底到1967年初,美国空军又对清化桥实施过多次突击,甚至用运输机投放水雷炸过桥,但仍然没有炸毁它。
  就在美国军方对清化桥一筹莫展之际,美国的武器研究人员为越南战场送来了1批新式武器, 其中包括一种新型的“白星眼"滑翔炸弹(即灵巧炸弹)。1967年初,1艘美国航空母舰驶离加利福尼亚的圣迭哥,载着1批"白星眼"滑翔炸弹开往北部湾。
  "白星眼"是一种自由下落式滑翔炸弹,装有1000磅炸药,弹头前端是一部电视摄像机,用来跟踪和瞄准某一高反差度的瞄准点,摄影机将自拍的景物传送到飞机座舱内的显示屏上,飞行员通过显示屏识别目标和瞄准,将十字标线压在预定的反差点上,再指令"白星眼"炸弹对准这一点,然后在炸弹滑翔和制导距离之内投放炸弹。这种新型炸弹比普通炸弹射程远而且十分准确。
  美国海军第212舰载机中队接受了用"灵巧炸弹"轰炸清化桥的任务。他们事先制作了一个清化桥模型,并用移动光源配合,推算出3月12日下午2时12分,在选定的瞄准点,阳光和桥梁将有最大的反差度。
  1967年3月12日,第212舰载攻击机中队的3架A-4攻击机从航空母舰甲板上弹出, 它们各挂载了1枚"白星眼",给它们护航的仅有2架F-8战斗机,看来美国人对他们的这种新型炸弹充满了信心。
  在目标区上空, 3架A-4攻击机按"灵巧炸弹"的投掷要领,以500公里的时速向大桥俯冲。北越的高射炮向天空猛烈射击,炮弹的炸点不时出现在飞机旁。前2架A-4攻击机顺利地找到了瞄准点, 投下了滑翔炸弹。只见巨大的"白星眼"乖顺地向瞄准点飞去,几秒钟后,飞行座舱显示屏上的清化桥被一片白雾所替代,2枚炸弹几乎同时命中。第3架攻击机在高射炮弹爆炸的气浪中上下起伏,十分费力地找到了瞄准点,并操纵滑翔炸弹飞向目标。
  侦察机很快确定了这次攻击的效果;3枚"白星眼"全部命中目标,各炸弹弹着点距离均在5米之内,大桥受创,但预计3天之后仍可恢复通行。
  在此以后,虽然美国又使用"白星眼"炸弹攻击过兵营、电厂和其他桥梁,并命中许多目标,证明了"白星眼"的命中率大大高于普通炸弹,但是,这种炸弹对清化桥仍然无可奈何。清化桥从此被美军誉为"炸不倒"的桥梁,有些美军飞行员甚至认为消化桥有"上帝保护"。
  1967年夏季,美国空军空袭的目标扩展到河内、海防禁区。美国政府决定轰炸河内市及附近目标。这一新的作战计划包括以河内市中心半径16公里范围内的6个目标,杜梅桥被列为优先予以攻击的目标,行动代号为"滚雷-57"。
  参加首次突击的为驻泰国的美军战术战斗机第355联队。 突击梯队由1个"野鼬鼠"小队、 1个压制高炮的小队和3个轰炸小队组成,每个小队4架飞机。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的4架F-4战斗机负责对付米格机。 "野鼬鼠"是美国战术空军给一种专门执行搜索和压制地对空导弹及高炮等防空武器任务的飞机起的绰号,这种飞机曾由F-100和F-4两种飞机改装过,机上装有特殊的电子搜索设备,能准确地判明防空武器制导雷达的工作参数,指示武器的配置地点,因而能很好地保障攻击机群完成任务。
  美军突击梯队从泰国基地起飞后,转向飞往河内。进入北越上空时,"野鼬鼠"小队脱离了编队,飞在最前面,小心翼翼地搜索,侦听和寻找地对空导弹、米格飞机和炮瞄雷达,机翼下挂载的空地导弹和火箭在阳光映照下闪闪发光。一越过红河,突击部队猛然加速至0.9马赫,开始高速突防。即将进入目标上空时,每个攻击机小队变成4机梯队,开始做俯冲前的跃升。就在这时,北越85毫米的高射炮弹在飞机周围炸开,弹片飞舞。但飞在前面的4架攻击机顺利地进入了轰炸航路,在小队长的指令下,1号机和2号机在前,3号机和4号机在后,从高空俯冲而下。这次,攻击机携带的是重达3000磅的普通炸弹,威力巨大。美国桥梁专家已经做过准确计算,认为3000磅炸弹对付杜梅桥应毫无问题。果然,当带队长机转弯向东脱离时,他惊喜地发现杜梅桥的1节桥身已落入了水流湍急的红河。随后,美国驻泰国的3个空军联队又空袭了杜梅桥,36架攻击机一共投下了94吨炸弹,炸毁了大桥东端的1节铁路桥身和2节公路桥身。铁路运输被迫中断。但是,在越南军队紧急抢修后,运输又恢复了正常。
  后来美国人不得不承认:清化桥和杜梅桥是最难轰炸的战略目标。在"滚雷"战役3年多的时间里,美军始终未能彻底摧毁这两座大桥。

  喷气时代的空战

  自从1965年4月4日美军在清化桥上空遭北越米格-17战斗机的突然袭击后,美国人就一直耿耿于怀。他们没想到,在1964年底仅有64架米格飞机的北越空军竟然敢于向美国空军挑战。美国情报机构加紧探听北越空中力量的虚实。通过各种侦察手段,美国人惊悉:到1965年3月底,北越已拥有31部早期预警雷达,2部测高雷达和9部高炮火控雷达;北越飞行员已经过地面引导截击训练。轻巧的米格-17机(空重4445公斤)在地面引导配合下,比起没有预警系统并满载弹药的F-105飞机(满载重量24494公斤)当然要占很大优势。
  美国人开始认真对付米格机的威胁了。1965年4月,美军防空司令部的EC-121"大眼睛"预警机飞赴战区,并在美国空军实施突击时开始在东京湾上空进行巡逻飞行, 用雷达监视敌机。EC-121预警机装备了能发出"红色"和"黄色"警告信号的装置,"红色"信号是警告美国飞行员有被米格机攻击的直接危险;"黄色"信号是警告美国飞行员有米格机在附近活动,要引起注意。
  1965年7月10日,驻泰国乌汶基地的美国空军第2师第45战术战斗机中队的4架F-4C战斗机腾空而起,它们的机翼下分别挂载着4枚"麻雀"导弹和4枚"响尾蛇"导弹,杀气腾腾地直奔北越的安沛军械弹药库。
  这4架F-4C"鬼怪"式并不是去突击弹药库,它们机翼下的8枚导弹全部是空对空导弹。这个4机小队是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与米格机交战。它们跟在执行突击任务的F-105小队后面,保持无线电静默,以引诱米格机对它们发起攻击。
  进入安沛上空不久,飞行小队长霍尔少校驾驶的1号机雷达就发现了目标,几秒钟后,3号机也截获了目标。霍尔少校立即命令该小队变成"疏开2点队形",霍尔少校和2号机首先向米格机接近,3号机和4号机则拉大距离在后面掩护。
  几秒钟后,2号机机长安德森上尉首先目视发现了2架米格机,它们正在转弯,霍尔和安德森急忙甩掉副油箱,打开加力,向左转弯扑向米格机,但灵巧的米格机也同时转到了3号机和4号机的后下方,这是米格机航炮攻击最有利的位置!
  安德森通过无线电话大声呼叫: "霍尔库姆!(3号机机长),敌机已咬尾!小心! "霍尔库姆听到安德森的警告后率领僚机打开了加力想摆脱米格机,但米格机的转弯半径小, F-4被米格机紧紧咬住,距离越来越近,突然,米格机机头迸发出航炮射击的火焰,霍尔库姆急中生智,几个连续的"剪刀"动作,使米格机冲到了前面。好险!霍尔库姆出了一身冷汗。
  这时,霍尔库姆的飞行高度在4000米左右、速度0.9马赫,米格机在其正前方,这是一个绝好的攻击机会。霍尔库姆果断地按下了导弹发射按钮,第1枚"响尾蛇"导弹射了出去, 但没有爆炸;第2枚"响尾蛇"红外制导导弹则拖着桔红色火焰直朝米格-17的尾喷管飞去,转眼间便击中了那架米格-17,空中腾起一团巨大的火球,米格机凌空爆炸了。
  与此同时,4号机的罗伯茨上尉也对另1架米格机发起了攻击,他一连发射了4枚"响尾蛇"导弹,直到米格机尾喷管冒着白烟向地面栽去,罗伯茨才一面规避地面高射炮火,一面退出作战空域。这一仗,美军击落了2架米格飞机,算是报了一箭之仇。这也是美空军飞机在越南战场上首开纪录。
  但是,北越的防空系统又有了新的"杀手锏"。1965年7月20日,1个4机F-4C小队正在河内外围空域担任掩护任务, 地面上突然飞来两枚银白色的苏制萨姆-2导弹, 还没等美军飞行员反应过来,两团火球已在机群中炸开,1架F-4C当时就被锋利的弹片削去了机翼, 一头栽向地面,另外3架也不同程度受了损伤。美国飞机在丛林上空面对的威胁不仅来自米格机和高射炮,现在又有了更加厉害的萨姆导弹。
  美国空军为了对付萨姆导弹的威胁,专门组织了"铁拳"飞行小队,每个小队由4架F-105飞机组成, 其中有1架为"野鼬鼠"飞机。这种飞机携挂有美国最新研制的"百舌鸟"导弹,能够在对方雷达发射的波束制导下飞至雷达所在位置并将雷达摧毁。
  1966年6月29日, 美军第355联队的16架F-105战斗机对河内油库发起袭击。指挥官凯斯勒上校预先向每个飞行员介绍了航线、突防战术、河内防御、战区气象等情况。河内的防空体系使美军飞行员们胆战心惊,那里高炮密布、导弹林立,仅河内附近就有约30个导弹营。
  美机编队按预定时间和航线,越过红河向东飞行。为躲避雷达,美机采用超低空突防战术,飞行高度降到100米。机群沿北越东西走向的大山北侧隐蔽飞行,在大山的东端作90°转弯,向南直飞河内,突然,北越的高炮开了火,因飞机高度仅100米,高炮几乎是以起射姿态用肉眼瞄准射击的。机群作不规则的S形飞行,使炮手不易瞄准。12时10分,机群飞抵目标地区上空,爬高到3600米、准备俯冲轰炸。
  冲杀在最前面的是EB-66电子侦察干扰机,它不断投放能反射电磁波的金属箔片,为后面的机群铺设一条"箔条走廊";同时搜索地面雷达电波,一旦发现,立即施放压制性杂波干扰或进行偏性干扰。随后是4机"铁拳"编队,它们随时准备发射"百舌鸟"导弹摧毁北越雷达。越军的高炮和导弹火力很猛,但因雷达受干扰而命中率很低。
  担负攻击任务的F-105机群轮番俯冲,一枚枚炸弹呼啸着飞向2个大油罐。油罐爆炸起火,火球、烟柱直冲云天。有1架美机在俯冲到拉起的一段时间偏离了"箔条走廊", 当即被炮瞄雷达跟踪,随即被击中起火。这是美国在越南战场上最成功的一次空袭,河内油库90%的设施被毁,美机只被击落1架,另有3架虽被击伤,但都还挣扎着飞回了在泰国的基地。
  1966年7月3日3日,4机"铁拳"小队还用"百舌鸟"号弹、2.57英寸火箭和20毫米机炮突击了北越的3个防御严密的萨姆-2导弹阵地,但是北越很快就找到了如何对付"百舌鸟"导弹的办法。通过改变发射程序,萨姆导弹的制导雷达可以先不开机,当敌机临近后,导弹操纵员将雷达从加温状态迅速转换到发射状态,发射导弹后再转入加温状态。这一切只在短短的几秒种内完成,美军飞机往往捕捉不到目标。
  在1次空袭作战中,美军还使用了1种新式电子干扰机。正当北越防空部队全神贯注地对空射击时,一件很像电视机的东西悄悄落到北越阵地上。此后,阵地上的导弹营接连发射了60枚导弹却无一命中,萨姆-2变得不听指挥了。
  原来那是F-105空投的1台投掷式干扰机, 也叫1次使用干扰机。干扰机一着地就会自动弹出2米长的天线,并向空中正在飞行的萨姆导弹发出假指令。假指令是根据美军以前所测得的萨姆-2的5种指令编码信号:上偏、下偏、左偏、右偏及引爆任意选定的,如发出右偏指令使导弹向右偏,发出引爆指令则使导弹提前爆炸......
  由于美军综合采用了电子对抗手段和各种新技术对付地空导弹的拦击,萨姆导弹的命中率越来越低,击落1架美机,1965年需要15枚,1966年需要33枚, 1967年需要55枚,1968年1-4月则增加到67枚。美国战斗机在北越配置萨姆导弹的地区上空又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由飞行了。

  丛林上空的最后一役

  从1968年10月末期,为了从印支战争泥潭中拔出深陷的双腿,美国总统约翰逊下令停止对越南北方的一切空袭。美越双方开始了马拉松式的巴黎会谈。1968年11月, 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调整了美国全球政策,抛出"尼克松主义", 推行"越南化"方针,使越南战争"死尸改变肤色"。到那时止,美军已从越南南方撤出47万人,还剩下大约7万人,北越的运输系统也恢复了正常。
  巴黎停战协定签订后,南越西贡政权不断对解放区进行武装挑衅,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转入全面反攻,解放了大片土地,于1969年6月宣布成立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南越的局势急转直下。1972年3月30日,美国人以北方地面部队越过非军事区为理由,又把已撤回本土的空军部队再度调到东南亚。美国驻东南亚的几个空军基地又出现了大量的F-4战斗机、 F-105战斗轰炸机、F-66B电子干扰机、KC-135空中加油机以及B-52战略轰炸机,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也重新返回南中国海。
  5月8日,尼克松总统命令对北越港口布雷,以配合封锁通往北越的地面通道和恢复海空军的空袭活动。接着又发动了以摧毁北越后勤系统为目标的"后卫"战役。
  自1968年11月美国停止轰炸以来,北越补充了大量由雷达控制的高炮、萨姆导弹和米格飞机,防空系统得到加强。美国则研制成了高精度激光制导炸弹,改善了电子对抗武器。美越双方又将展开一场激烈的空中较量。
  1972年5月10日,美军出动了52架飞机的战斗编队,开始实施"后卫"作战计划。机群前面20架是支援队,其中4架"铁拳"小队冲在最前面,负责对付地面雷达;紧跟其后的是8架干扰轰炸机,负责施放电子干扰和投放金属箔条,为后续突击梯队建立空中"箔条走廊";其余飞机在侧面护航和巡逻,负责对付北越的米格飞机。 后面32架F-4是突击队,担负轰炸任务,其中12架携带激光制导炸弹、4架携带电视制导炸弹、16架带普通炸弹。机群严格地在"箔条走廊"中飞行。
  机群飞临河内市郊时,北越的高炮和导弹凶猛拦截,但命中率很低。萨姆-2导弹拖着火焰窜上天空,但在空中纷纷扬扬飘落的箔条干扰下,制导雷达无法工作,又时刻受到“百舌鸟"导弹的威胁, 一枚枚萨姆导弹就像无头苍蝇似的在空中乱窜起来。 美机趁机兵分两路,一路以16架带普通炸弹的F-4为主,飞向安贞铁路调车场;一路以带制导炸弹的16架F-4为主,杀向杜梅大桥。
  在安贞上空,10余架北越米格飞机冲向美机编队,遇到护航美机的拦截。越机采取打一阵就跑的战术,企图引诱美机离队来追。但美机飞行员吃过这种离队后被攻击的亏,这次只求保护好突击队,并不穷追。16架携带普通炸弹的飞机按计划向调车场俯冲,几十枚炸弹和大批凝固汽油弹雨点般的倾泻下来。调车场枕木、石块乱飞、钢轨扭曲、车厢掀翻,物资起火、弹坑遍地......
  在杜梅桥上空,梅塞特上尉发现1枚萨姆导弹从他的小队中间穿过,但没有起爆,接着又有几枚导弹在近处爆炸。上尉明白,在大桥上空多呆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他迅速率队上升到预定高度,他的僚机向他靠拢,相互间距4倍翼展,这是为了使激光制导炸弹能进入长机照射的激光束"漏斗"。长机用激光照射器瞄准大桥,僚机接收从大桥反射回来的激光,并随即沿反射光束投弹。
  梅塞特上尉全神贯注地用激光束照射大桥,僚机机翼一摆,1枚3000磅激光制导炸弹摆动着圆滚滚的身躯飞向目标,一声巨响,杜梅桥在爆炸声中震颤起来。后续的F-4小队投掷的激光制导炸弹和电视制导炸弹也纷纷命中大桥, 杜梅桥终于被摧毁了。
  5月13日,号称"永远不倒"的清化桥也遭到了同样的厄运。"后卫1"战役初战仅仅3天, 美国空军就摧毁了在“滚雷"战役中3年也未能摧毁的大桥,充分显示了精确制导武器的威力。
  1972年10月26日,美国和越南北方就一项包括9点内容的和平计划达成了协议。尼克松为了使越南北方尽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以压制美国公众强烈要求要圣诞节前遣返战俘回国的呼声,决定对越南北方再度实施大规模战略空袭。这次空袭就是越战结束前的最后一次决战--"后卫Ⅱ"空中战役。
  为了尽快达成轰炸目的,美军在东南亚集中了空前规模的空中力量。在泰国,美军部署了战斗轰炸机和战斗机432架;战术侦察机36架,电子干扰机27架;在泰国乌塔保基地和关岛安德逊基地,部署了203架-52战略轰炸机;在B越南东部海面上,第7舰队的航空母舰上载有作战飞机350架;驻泰国的海军陆战队航空联队的48架F-4也将参战。 此外,还有KC-135空中加油机约200架,空中预警指挥机数架,分别部署在泰国和关岛。
  "后卫Ⅱ"战役轰炸的目标选择了河内、海防以及其他对越南北方经济和国家声誉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目标。过去由于考虑政治因素而不能突击的目标这次电解除了禁令。尼克松为了显示尽快结束战争的决心,还首次动用了载弹近30吨的B-52战略轰炸机,它的火力要比过去袭击河内周围目标的战斗轰炸机的火力强许多倍。
  从12月1日期,美军即派出SR-71和U-2型战略侦察机加强了对河内、海防地区的空中侦察。经情报专家分析后发现,北越在河内地区已部署了大约27个萨姆-2地空导弹团,约500部发射架;2100门各型高炮;180架各型歼击机。地空导弹和高炮交错配置,在河内周围50公里半径范围内形成了高、中、低空配套,内外圈结合并具有纵深梯次配置的对空火力配系。歼击机则分散配置在河内外围,配合高炮和导弹部队作战。
  面对北越如此强大的防空力量,美军在"后卫Ⅱ"战役实施前的重要任务是组建一支结构合理、能攻能防的多机种突击队。根据以往同北越防空部队作战的经验,美军对每一波次B-52轰炸机群都派出数量大体相等的战术飞机, 压制地面防空兵器,突击和封锁越方机场,施放电子干扰,并对B-52进行直接或间接护航。在"滚雷"战役中表现不俗的F-105"野鼬鼠"飞机这次担当票保护B-52免遭北越防空火力攻占的主力, F-4战斗机则用来对付米格机,F-66B在远处实施电子干扰。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美机的损失, 美军参谋人员还计划在B-52机群到达目标之前,让新型的F-111战斗轰炸机从低空偷袭北越的机场和导弹阵地,因为F-111装有先进的地形跟踪雷达,能在夜间和复杂天气下作战。此外,为保证突击部队顺利到达目标和返航,还配备了多架KC-135加油机,为营救落入北方领土的飞行人员,还配备了专门的救护飞机。
  1972年12月18日夜, 河内上空传来了闷雷般的巨响,B-52在万米高空一波接一波编队而来。 在目标上空,B-52根据统一命令一起打开弹舱,挂满炸弹的弹架如同一串串巨大的葡萄暴露出来。投弹指令一下达,各机同时按下投弹电钮, 于是一枚枚高爆弹、燃烧弹、菠萝弹、凝固汽油弹从空中滚滚落下,以"地毯式"轰炸的方式,用几百吨炸弹将该地区炸成一片火海......
  在B-52进入目标区和返航的路上,北越的防空高射炮火形成了一道道弹幕,大口径高炮的炮弹在机群下方密密麻麻地炸开, 但对在高空飞行的B-52形不成威胁。不过,12米长的萨姆导弹却令美机心惊胆战,只见一枚枚银白色导弹不时从机群中穿过, B-52轰炸机急忙撒出干扰丝,吸引萨姆导弹的制导雷达去跟踪干扰丝。F-105"野鼬鼠"小队也拼命向北越导弹阵地投掷炸弹,从天上到地面,爆炸声、飞机俯冲的尖啸声、高射武器的发射声汇成了一曲奇特的战争交响乐......
  在第一夜的空袭中,北越防空部队发射了200余枚地对空导弹,击落3架-52飞机,击伤2架。与此同时,北越B的米格-21歼击机也进行了有力反击。12月19日,美军F-111战斗机在B-52轰炸机到达目标之前,再次对越南北方的机场进行了轰炸。这一天,河内防空部队发射了180余枚地对空导弹,但只击伤2架B-52轰炸机。 第3天,有3架B-52被击落,美军不得不改变战术。
  从第4天开始, B-52轰炸机进入和退出目标的航向变得多样化,在起始点和目标之间变换了飞行高度,各批飞机之间采取不等的时间间隔,压缩整个飞机突击的时间以及加强对北越制导雷达的干扰,因此,B-52轰炸机的损失大为减少。
  在"后卫Ⅱ"战役的10几天中, 美军B-52轰炸机共出动740架次,战术飞机1800余架次,突击了河内、海防、太原等城市及附近的铁路调车场、码头、发电厂、 军火库和油库等。在对3条铁路的会合点东英车站的突击中,B-52编队(由15-30架组成)反复轰炸6次,总投弹量达2250-4500吨,相当于二战时1000架轰炸机的投弹量,轰炸的猛烈程度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 北越的防空力量也进行了猛烈的抗击,共击落B-52轰炸机27架。但这也只占长达9年的越南战争中美军损失飞机的极小部分。美国五角大楼的统计数字表明,印支战争中美军官兵伤亡已达36万人,在北越上空损失飞机达4125架。在丛林上空,数千名美军飞行员因为这场侵略战争而失去了生命。
  尽管美军在"后卫"战役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1973年初,美国国会还是作出了最后决定:“禁止再次卷入越南战争,停止给越战拨款。"
  1973年1月27日,巴黎停战协定正式签字生效。越南战争最终以美国不得不撤出印度支那而告结束。


  ------------------
  梦远书城 my285.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