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时尚阅读 > 抗战狙击手 >
第一章 初战淞沪(26)


  作为一名神枪手,不但要讲究准头,而且要讲究弹着点的分布。一般而言,弹着点的分布越密集越好。

  如果能像一朵梅花,那说明该射手的射击技术相当出色。

  濛江——今日吉林省靖宇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白山市北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当地群山连

  绵,林木茂密。 1946年2月, 为纪念在此牺牲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濛江县易名为靖宇县。

  飞龙——东北的一种珍禽,上国宴的。很好吃,但很不好打,打头就更难了。但打头就可以不伤到它身

  上的肉,这样猎获的飞龙更美味,价值更高。

  “对眼穿”——紫貂毛皮珍贵,好猎手会尽量让子弹从紫貂的一个眼睛射进,从另一个眼睛穿出,这样

  一来,得到的貂皮上就不会留下枪眼。

  绺子、胡子——旧时东北地区对于土匪、绿林好汉的称呼。

  响窑——指有钱人家的庄院,一般有武装家丁护院。

  灰色的钢盔——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革命军的主力部队比如87师、88师、51师配发的都是德国造的M35

  头盔。

  1935年年内,国民政府从德国进口钢盔95 000顶;1936年5月,国民政府代表团访德期间,订购了钢盔220

  000顶,同时订购了用于生产德式钢盔的“花样”241 000顶。

  罗店——上海市的一个历史名镇,素有“金罗店”之称。它位于上海宝山区西北部,距市中心28公里。

  在“8.13”淞沪会战中,中日两国的精锐部队在罗店一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反复冲杀,伤亡惨重

  。罗店因此得到一个形象的称呼——血肉磨坊。

  奋勇队——那个时代所称的“奋勇队”,就是我们常说的“敢死队”。

  掷弹筒——当时侵华日军装备的一种轻型支援火器,相当于一种微型迫击炮。口径50毫米,发射微型榴

  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

  它携行方便,操作简单,不占编制。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它曾普遍装备日军一线部队。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曾大量仿制这种掷弹筒,给日军造成杀伤。

  捷克造轻机枪——即著名的zb—26轻机枪,原产于捷克,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要装备的轻机枪。

  该枪口径7.92毫米,全枪长1165毫米,全枪重9千克,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 射速为550发/分钟。

  该枪全枪重量较轻,枪管可快速更换,射击精度也相当好,性能优于日本军队装备的歪把子机枪。

  八二迫击炮——当时国民革命军主力部队普遍装备的是二十年式八二迫击炮。该炮由中国的金陵兵工厂

  生产,由法国的Brandt八一式迫击炮仿制而来。

  该迫击炮为曲射火炮,弹道弯曲。

  歪把子机枪——正式名称是“十一年式轻机枪”,由于该枪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故得名“歪把子”。

  它是当时侵华日军主要装备的轻机枪。该枪口径6.5毫米,全枪长1100毫米,全枪重10千克,初速756米/秒,表

  尺射程1600米,理论射速为500发/分钟。

  该枪结构怪诞,供弹系统设计复杂,人机工程性相当差。

  胸墙——修筑工事的时候,用泥土或石头筑成的用以保护士兵的防护墙。一般位于战壕、掩体的上沿。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的炮弹常出现“哑弹”的情况。比如国民革命军第98师294旅旅部附员龚传文、上海

  保安总队第2团第2大队重机枪中队队长杨俊,都曾亲身经历过类似的情形。

  昭和十二年,即公元1937年。

  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自来得手枪”,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德国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该枪专利,次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

  有称为“匣枪”的。

  当时日军有规定,前沿各部队在夜间不许点篝火,以免暴露自己的方位。因此日本兵在晚上尽量找民舍

  ,关起门来烧火做饭。

  萧剑扬他爹的“夜视法”是有科学根据的。

  人的视网膜中有两种感光细胞,即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是明视细胞,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刺激

  ,但在暗光下不起作用;杆体细胞是暗视细胞,对弱光很敏感。

  锥体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分,而杆体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部分。

  “山里经”——指好猎手多年积累的在山林里打猎的经验。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由日本人南部在东京炮兵工厂设计出。到了1925年,日本陆军为了要大量配发手

  枪到部队,将简化设计后的南部式手枪定型为大正十四年式。

梦远书城(my285.com)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